温度控制在工业控制中被广泛应用,是极其重要的控制之一。温度控制具有延时和惯性的特点,它的数学模型较难建立。工业生产中,常用位式调节器和PID控制器、液位变送器等来控制温度。对于此类位式调节器,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,当实际温度大于给定温度时,系统不加电压,导致了超调和控制精度差,甚至出现失控。虽然PID有着较好的控制,但需大范围变化温度时,PID控制器的参数是很难确定的,而PID控制也不能总是处于最佳状态,甚至在控制过程中发生超调。随着PLC技术的不断发展,各家厂家推出了液位计适用于各类过程控制的智能专用模块,用PLC软件实现模糊控制,来处理温度控制,并能克服超调大的问题,提高控制精度。其实现方式具体有两种:其一是通过专用的硬件实现,但其价格昂贵,通用性差,并需要专门的编程设备。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软件实现,把模糊控制程序作为整个PLC控制程序的子程序,物位开关包括数据的读取、模糊推理和控制信号输出,通过中断调用子程序完成模糊控制[1-2]。 本文着重介绍电容式液位计温度控制在泡棉产品生产中的应用。 1 温度控制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。系统采用FX微型机,配以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FX-4AD、FX-2AD,该系统扫描速度快,抗干扰能力极强,当温度上升到95%以前,采取全压控制,大大节约升温时间,加热区一旦上升到95%,采用模糊控制,提高了控制精度,当上升到给定值的102%时,采取失压控制,使加热块温度快速下降。假设设定温度为220℃,热电偶电势就会送给放大电路放大,而放大信号会与基准电压2 V比较,转换为高低电平信号送给PLC,对于采样信号执行模糊算法的控制程序,输出信号经过放大,再通过晶闸管区控制加热区域。

2 模糊控制原理 如果采用传统PID控制,控制温度的超调就会比较大,液位计调节到设定值的时间就比较长,控制效果较差,为了提高控制精度,需采用模糊推理控制,对Kp、TI、TD参数进行自整定,以提高控制精度。控制原理如图2所示。

由参数可调节PID完成对温度系统的控制,模糊调节器实现对PID 3个参数的自动校正。 数字PID的位置式算法如式(1):
 Kp为比例系数,U(n)为控制器的输出,e(n)为偏差值,Ts为采样周期,TI为积分时间,TD为微分时间。 模糊控制作为PLC控制程序的一个子程序,其中包括数据的读取、模糊推理和控制信号输出。 PLC通过采样获取被控量的精确值,然后将此量与给定值比较得到误差信号E,把误差信号进行模糊化处理(即通过模糊推理系统),得到了误差E的模糊语言的一个子集e,再由e模糊控制规则R,根据合成规则进行决策,得到模糊控制量为U(U为模糊量)。为了对被控对象进行精确的控制,还需将模糊量U转化为精确的数字量,再经D/A转换,送给执行机构,从而对被控对象实施控制。 3 模糊控制的实现 本系统采用二维模糊控制。设模糊变量为:e(温差),ec(温差变化率),u(输出量)。输入输出变量语言可以表达为:负大(NB),负小(NS),负零(NZ),正零(PZ),正小(PS),正大(PB)。系统中温差、温差变化率的基本论域分别为+e、+ec,其范围为[-5,+5]。输出量u的论域设定为+u,其范围定为[-6,+6]。 本系统为双输入单输出模糊控制,根据过程控制的实际经验得到一系列推理语言规则,写成如下形式: IF E=(NB) and EC=(PB),then U=(PB) 例如:温度偏差(E=e’)为负大且偏差变化率(EC=ec’)为正大,则输出控制增量(U=?驻u)应为正大,以减少负偏差,使其趋近于给定值。根据这些模糊条件语句可归纳为模糊关系: R=U(E×EC)U(2) 式(2)中,“×”为模糊关系矩阵的关系运算符号。由E、EC及上式推理合成规则,得到控制增量模糊集U为: U=(E×EC)R(3) 求出控制决策U,再按隶属函数中位数方法得到相应的控制增量?驻u,再通过计算机离线反复调试修正,就可得到相应的模糊控制规则表。然后实时控制时,根据输入偏差与输入偏差变化率的模糊值直接查找控制表,获得控制量。 4 模糊控制的程序流程图设计 模糊控制程序作为整个PLC控制程序的一个子程序,包括数据的读取、模糊推理和控制信号输出。模糊控制算法的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。

5 模糊控制具体应用 所谓泡棉产品,就是泡棉芯被导电布包裹,在接缝处贴胶带。如图4所示。
|